視網膜裂孔及剝離
眼球內部充滿著如蛋清般透明的玻璃體,其後膜(玻璃體後膜)緊靠貼於其下之視網膜。隨著老化或因眼外傷、眼內手術後、眼內發炎等狀況,原本緻密透明的玻璃體會水化、收縮,其後膜便會與靠接之視網膜分開,此一過程及結果,稱之為「後玻璃體剝離」。此過程會對視網膜產生一拉扯的力量,在視網膜較脆弱及與玻璃體膜沾黏較緊的地方可能拉出裂孔。裂孔通常發生在周邊視網膜,對視力影響不大。但裂孔可以進一步引起視網膜剝離,而引起嚴重的視功能傷害。由此機制產生之裂孔及視網膜剝離,通常發生於較年長病人,年輕人則常因周邊視網膜退化變薄,產生萎縮性圓孔,同樣也會造成視網膜剝離。

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之危險因子
在台灣,每年約有一千多人因視網膜裂孔引起視網膜剝離。發生裂孔並導致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有:
1.  高度近視。
2.  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者。
3.  曾經動過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者。
4.  眼球或頭部受過劇烈撞擊。
5.  眼內發炎者。
6.  眼底檢查有周邊玻璃體視網膜退化,出現視網膜變薄者。
7.  另一眼有裂孔或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者。

視網膜裂孔及視網膜剝離之症狀
玻璃體牽扯視網膜產生裂孔時,網膜下方色素細胞釋出及裂孔邊緣斷裂血管引起之出血,是病人看到大量飛蚊的主要原因。若發現突然出現之閃光(表示玻璃體對視網膜牽扯),眼前出現大量飛蚊或看到煙或蜘蛛網狀物(表示可能是玻璃體出血或急性後玻璃體剝離),可能為視網膜裂孔之警示。年經人周邊視網膜萎縮性圓孔一般則無症狀。故有家族史、近視較深者,宜接受眼底檢查,確定周邊視網膜正常。若裂孔不加以治療,玻璃體液有可能灌入裂孔,進入視網膜下腔,演變成視網膜剝離。視網膜剝離範圍可以緩慢逐漸擴大(年輕人較有此可能),也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進行。一旦視網膜剝離超過一定範圍,會伴隨明顯症狀,如:視野缺損、眼前有黑幕。 視網膜黃斑部是影響視力最重要的部位,位於整個視網膜中心。如果黃斑部也產生剝離,視力可能會明顯減退,甚至到只能查覺光線或手的移動而已。同時也會感到物體的形狀扭曲及顏色改變。有時視網膜裂孔會發生於黃斑部位置,多半發生在老年人或有高度近視者身上。所幸大多數黃斑部裂孔並不會伴有大範圍之視網膜剝離,周邊視力不受影響。但高度近視若出現黃斑部裂孔,往往會伴有大範圍之視網膜剝離,嚴重影響視力。

視網膜裂孔及剝離之治療
當視網膜裂孔產生時,可利用雷射或冷凍治療。兩種治療目的都是在視網膜裂孔周圍引起瘢痕組織之形成,將裂孔周圍之視網膜與其下組織焊合在一起,以防止玻璃體液經裂孔進入視網膜下腔,造成視網膜剝離。大多數的情形,可以使用雷射治療;少數裂孔位於視網膜極周邊,雷射無法處理,可經由結膜鞏膜處使用冷凍治療。術後要避免劇烈運動,尤其是身體的碰撞及頭部快速擺動更應避免,直到雷射或冷凍瘢痕足夠強固。一般要2~4週。

至於非單純裂孔而已經產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時,其治療方法則包括鞏膜扣壓或玻璃體切除術。術中可能併用冷凍或雷射視網膜固著治療。若使用玻璃體切除,幾乎均需要搭配眼球內氣體或矽油灌注,以使剝離之視網膜復位。醫師會判斷何種治療對病患最有利,以選擇治療方式。大約少於1/6的病人需做第二次開刀,以成功地重新貼合剝離之視網膜。手術後能恢復多少視力,主要取決於視網膜中心部位是否發生剝離。如果僅周圍部位剝離,有大於50%機會可以回復原先視力。

參考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ntuh.gov.tw/OPH/DocLib10/%E8%A3%82%E5%AD%94%E6%80%A7%E8%A6%96%E7%B6%B2%E8%86%9C%E5%89%9D%E9%9B%A2.aspx